chin姐說:
未來CNC的自動化將會取代專精的工程人員,
但我認為會操作的人員也未必真能獨佔人力市場.
通常開模具,我會很需要開模人的一些更優於產品的建議,
這些是學會操作的人短時間所沒法做到的.
工廠真的要賺錢,
得要走向無人自動化,
因為在自動化的過程,
得要將所有的經驗轉換成各種實際的參數,
並且同時間免去所有的人為疏忽....
CNC加工廠早在我進這行的時候,
日本那裡就已經做到無人自動化了,
10餘個人,可以創造一年10幾億的產值...
你看看台灣或大陸的CNC廠一年的產值是多少....
模具設計方面,我也一直往無人自動化努力,
這方面的困難度會比CNC加工還高,但,這是未來的趨勢....
模具的做法,不只是我們所接觸到的這樣,
我所知道的最先進的做法,
可以直接跳過拆模.CNC加工.合模...等等的過程,
拿到樣品,就可以直接生產,而且只需要不到10天的時間....= ="
只是那種技術目前還不純熟,
有很多問題都還沒克服,
但都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後續,
賣勞力的工作會越來越少,也會越來越便宜,
相對的,經驗和技術才是王道....
(以世界的觀點來看是這樣,不過台灣和大陸要走到這樣,不知道要幾年.... )
未來模具發展走向
WORKNC
還沒好好的介紹這套加工軟體....
即使在業界,知道這套軟體的也不多,
真的會用的人很少...
知道的大部分都是盜版的,
沒有代理商的技術支援,
很多的參數都不會調整,
加工起來的工件出了問題,
就把這些問題歸咎在加工軟體上面,
最近還為了這套軟體
跟客戶合作的CNC廠鬥了好幾回...
那間CNC廠的老闆,
動不動就把問題推到WORKNC身上,
我反問他是不是有用殘料運算,是不是有開什麼參數,
那個老闆只用一句"那樣會算很久"來閃躲...
雖然我不是軟體代理商,但是還是很氣憤,
他自己不會使用,竟然隨隨便便的污衊一套這麼好的加工軟體,
如果真的像你說的那麼差,你就別用了....= =
以下是我替WORKNC的澄清...
WORKNC是我所知道和使用過的近十套加工軟體裡面,
最符合經濟效力的軟體,而且還擁有不少的特長....
大家對WORKNC的傳統印象是加工品質粗糙,
這個部分早在2000年發行的第14版就獲得良好的改善,
甚至可以在深溝切削加工出近似鏡面的品質...
(需要"真的"高速切削機和高速加工刀具配合...)
殘料計算,是這套軟體的一大優點,
尤其在再粗加工和清角的時候,
可以減少刀具空跑的機會,
越大組的模材,可以省下越多的時間....
加工程式提刀次數非常少,
除非是參數亂設,或是使用錯誤的加工方式,
才會出現過多的提刀....
加工路徑的平順化和路徑導圓角的功能,
可以讓機台進行高速切削時,加工的非常平順....
特殊刀具的設定和刀長檢測,
在WORKNC裡面,甚至可以把整個Z軸都畫入刀具,
讓機台的Z軸深入工件裡面加工...
程式修改的部分,
其他CAM軟體有提供的功能幾乎都有,
但是操作比較方便,而且可以從任意角度去編修程式...
人員訓練,
雖然原廠號稱需要18個小時,
但有其他CAM經驗的人員,大概只需要4個小時就可上手,
我自己當初只學了一個小時....
至於加工程序的再運用/3+1軸/3+2軸/5軸加工...等等,
請自行到軟體說明會體驗....
看到最新版的WORKNC提供的功能,
我只能說,當初我決定放棄CAM這一塊是正確的,
連最難寫的5軸同動程式,都被簡化到幾個鍵就可以處理掉,
程式計算的同時連模擬和碰撞都同時可以處理好,
那還需要資深的加工程式設計師作什麼?
只要有正確的加工菜單,
工讀生或總機小姐寫的程式的加工的品質和有經驗的老手
又有什麼差別呢...
當初我的CAM 是因為WORKNC而開竅,
讓我可以一天處理10幾台CNC加工機的加工程式....
我的作業排序源至WORKNC的概念,
讓加工廠的效率可以增加將近4倍...
我甚至可以拿其他軟體當作WORKNC使用,
在其他加工軟體作出我要的加工功能....
而最後讓我覺得挫敗,決定放棄CAM,也是因為WORKNC,
這麼強的軟體,每年進步的幅度還這麼大,
讓資深的加工程式設計師看不到未來....
PS:
今天帶朋友去看最新版本的WORKNC的展示,
尤其是5軸加工程式的部分,
讓我對CAM徹底死心了....
CNC加工程式的瓶頸一再被挑戰.突破,
我大概看的到CNC加工的未來-----已經不需要加工程式設計師了,
直接把工件輸入到加工機的控制器裡面,
控制器會自動排刀,自動產生加工程序,加工路徑,並且加工.....
以WORKNC進步的速度....這個未來,不會太遠....
2006年新一代設計展觀後感
早上4點多要出門的時候,
不知道是哪一家的冷氣的冷煤漏了出來
整條巷子瀰漫著一股很奇怪的味道,
聞了幾下後,就暈了一整天....QQ
坐和X客運北上,
到達台北的時候,
雨變小了一點,
我走道火車站,就聽到廣播的誤點通報,
唉...台鐵真是靠不住,
還好沒有搭台鐵,不然到台北都不知道幾點了....
我很少坐台北捷運,
一是趕時間,二是不熟,
今天剛好時間還多了一個多鐘頭,
於是決定放棄計程車...
往台北火車站的地下一樓走去,
一路找著捷運的標示,
火車站把捷運標示藏的很"隱密",
整個過程像是尋寶一樣,
標示牌一下子是在走道中央的天花板,
一下子是在牆壁上,
有時候要往左找才有,
有時候還得往後看才看的到....
在地下一樓,
看到幾個人推著一個雙腳上石膏的坐輪椅小女孩,
找不到能讓輪椅可通行的出口,
他們不知道在底下繞了多久....
我又往前走了幾分鐘,
突然在右側牆壁看到一個小小小的標示,
大概是說推嬰兒車的婦女請坐電梯,
喔....原來還有電梯喔,
轉頭找了一下,電梯也沒有在這個牌子的附近,
然後也沒有標示電梯在哪的指示圖,
真不曉得這種整人的動線指示設計到底是哪個笨蛋的傑作阿....
到了世貿,天空開始下起雨了,
世貿的售票口,是在外牆的地方,
完全沒有可以遮雨的騎樓,
買票的人,站了一長排在那裡淋雨....唉....
今年的工業設計,
感覺比去年好很多,
展出的成品,很多都幾乎是完整的商品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隻眼鏡,
(因為我自己也是設計眼鏡...)
只用了幾片薄薄的金屬片相箝而成,
設計的概念很棒,
但是鼻中的部分沒有整體感,
鏡片的固定也有很大的問題,
但是,以學生的作品而言,已經很棒了...
會場總共只有展出兩個眼鏡的作品,
除了這個之外的另一隻眼鏡,
只是單純的抄襲一些上市的商品而已,
而且做的很爛...
這個展覽延續了一貫的傳統....
1.很差勁的動線規劃
即使很多的院校都有空間設計的相關科系,
不過那些東西都只是理論而已,
看那些弄得很有樣子的空想作品,但實作呢?
一個小小的展出會場,幾坪的空間裡,
完全感受不到有什麼設計的水平...
2.很吵雜
人多聲音就多,
但是設計展不一樣的是,
那些學生們還會拿擴音器大聲的吆喝,
甚至還會派出一整隊的人,在整個會場巡迴叫賣...
3.不尊重參觀者
整個展出只是為了要把畢業作品放進來而已,
沒有為參觀者提供一個舒適的欣賞空間...
4.不尊重展出的設計師
會場內都是還沒成為商品,
或是快要成為商品的東西,
那些都是新銳設計師們的心血,
從門口進來,一路上貼了多少的"禁止攝影",
可是幾乎是人手一機的猛拍...
標示著"禁止觸摸",卻被玩壞的也不少....
我覺得,
台灣學生的設計能力,
這幾年有很大幅度的提昇,
但,人文素養卻越來越少了...
5/28/2006 | 0 意見
標籤: CAD, Industrial Design, Learned
汽車引擎風扇架(逆向)
這個例子比較特殊,
他的逆向資料並沒有點,
只有線架構....
使用軟體: CIMATRON IT
先把所有的斷面線堆疊起來,
檢查這些斷面的誤差值是否在許可範圍....
接著把量測資料的線段,
整理成建構曲面所需的資料....
從風扇架的本體開始建構,
再把相關的配件一個個的加上去....
3D成品完成後,把逆向資料疊回去,驗證誤差值....
3D成品短片
http://podcast.blog.webs-tv.net/arkuo/podcast/316827
5/14/2006 | 0 意見
標籤: CAD, Reverse Engineering
汽車後照鏡(逆向)
通常拿到的點資料
多為投影/3次元/雷射/照相所得來的...
這個例子是用3次元量測點資料...
使用繪圖軟體: CIMATRON IT
點資料在圖檔裡面的型態是3D空間中的點,
有些3次元量測軟體會自動把相關的點用線連起來,有的只是單純的點....
首先,把邊緣的線先抓出來,並投影到平面上修整平順,如下圖....
接著就可以用抓出來的線建構曲面....
將相交曲面修剪好,再加上導圓角,成品就完成了....
成品外側的曲面...
成品內側的曲面...
將成品內外側的曲面組在一起...
最後,將點資料和曲面放在一起檢查誤差,
如果誤差都在許可範圍內就完成了....
5/13/2006 | 0 意見
標籤: CAD, Reverse Engineering